
(圖/來源于網絡)
耦園原名涉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倉街小新橋巷,為清順治年間保寧知府陸錦所筑,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之意,黃石假山是耦園的特色。耦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園因在住宅東西兩側各有一園,故名耦園。南北駁岸碼頭是耦園特色之一,盡顯姑蘇“人家盡枕河”的特色。
觀光指數:★★★
推薦等級:★★★

(圖/來源于網絡)
歷史典故
清初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里后始構“涉園”于此,又名“小郁林”(今東花園)。園不甚廣,有觀魚檻、吾愛亭、藤花舫、浮紅漾碧、宛虹杠諸勝。后一度由書法家郭鳳梁賃居。繼為崇明祝氏別墅。咸豐年間毀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蘇,購得涉園廢址,聘畫家顧沄在舊園基礎上設計,重修擴建為一宅兩園的現存格局,光緒二年(1876年)落成。建成后的園子,沈秉成將其易名為“耦園”,寓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之意。光緒十年,沈秉成奉詔復出任官他省,全家隨往。光緒二十一年,沈秉成至蘇州治病,醫治無效,卒于耦園。此后園內日漸破落,散為民居。1928年,教育家趙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還有省二女師任教的陳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農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汪啟愚等。1932年,東花園曾租于楊蔭榆創辦二樂女子學社。楊被殺害后,東花園一度空關,園子日趨荒蕪。1939年,當代國學大師錢穆曾與眷屬迎母住入東花園,其長侄錢偉長曾同住此園。1941年,常州實業家劉國均購下廢棄的耦園,重加修葺。當時園子已完全破敗,中部已成民居。1950年,一場大火又將中部大廳毀于一旦。
1956年歸振亞絲織廠管理,經過車間、倉庫、宿舍、托兒所一系列的命運變遷后,1960年,經市政府批準,劃歸蘇州市園林管理處管理,并撥款6萬元人民幣責成整修,1965年4月東花園終于得以修復,于5月1日對游人開放。在耦園整修期間,園林修建隊于1963年遷入西花園辦公,一直延續到1981年元旦與古典園林建筑公司合并才搬出,西花園改為園林技工學校,同年5月起,耦園歸屬園林技校管理,作為技校實驗基地。1982年7月,耦園又單獨劃開。1985年技校因于虎丘一號橋新校舍建成后搬出。東花園開放一年多后(1967年),時值“文化大革命”,耦園和其他蘇州古典園林全被封閉,1968年耦園被更名為“城東花園”,并延續關閉了10余年。1980年,市政府撥款10萬元,經再度大修后開放(東花園)。

(圖/來源于網絡)
1989年局部整修西花園。1990年設立“耦園沈氏文物陳列室”。
1990年4月耦園與東園、動物園合并成立蘇州市東園管理處,耦園隸屬東園管理。1993年市政府撥款680萬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園,遷出全部住戶,1994年竣工后與東花園一并開放。
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耦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初由仕人陸錦歸還故里建造,名“涉園”,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園日涉以成趣”。
同治年間安徽巡撫沈秉成抱病下野,攜妻歸隱,請了畫家顧紜在涉園的基礎上拓展開辟,形成今日的耦園。
|